追求合作共赢
Win win for you and me售前售中售后完整的服务体系
诚信经营质量保障价格实惠服务完善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7-27
暗视场生物显微镜使用特殊的暗视场聚光镜使照明光线偏移而不进入物镜,只有样品的散射光进入物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暗视场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吧1、制作暗视场光挡时,若光挡直径过小或光挡的中心位置不正,则不能全部挡掉直射光,视野不暗,样品与背景的明暗反差不明显;若光挡直径过大,聚焦到样品上的光线不足,使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的样品亮度不佳,影响观察效果。2、使用暗视野显微镜时,照明光源的照明强度要高,否则样品的反射光强度不够,影响观察效果。3、若视场中样品与背景明暗反差...
7-22
一、空气中生物气溶胶的组成空气中的病原生物气溶胶包括病毒(流感、麻疹、水痘)、细菌(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和真菌等。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形成生物气溶胶的大小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0.02至0.3微米的病毒,0.5至10微米的细菌和0.5至30微米的真菌,以及过敏源和花粉等。生物气溶胶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微生物残体;单一病毒或真菌孢子、细菌细胞或孢子;几个单细胞、孢子或病毒的聚集体;或附着在其他非生物粒子上。二、病毒气溶胶采样与快速检测的意义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较远...
7-6
体视显微镜在使用前的调校主要有:调焦,视度调节,瞳距调节和灯泡更换几个步骤。下面分别进行说明。调焦:将工作台板放入底座上的台板安装孔内。观察透明标本时,选用毛玻璃台板;观察不透明标本时,选用黑白台板。然后松开调焦滑座上的紧固螺钉,调节镜体的高度,使其与所选用的物镜放大倍数大体一致的工作距离。调好后,须锁紧紧固螺钉。调焦时,建议选用平面物体,如印有字符的平整纸张、直尺、三角板等。视度调节:先将左右目镜筒上的视度圈均调至0刻线位置。通常情况下,先从右目镜筒中观察。将变倍手轮转至低...
6-2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室内飞扬的微粒灰尘是不易被看见的,但在暗的房间中如果有一束光线从门缝斜射进来,光束中灰尘便可见了,这是光学上的丁达尔现象。暗视场生物显微镜就是利用此原理设计的。它的结构特点主要是使用中央遮光板或暗场聚光器,常用的是抛物面聚光器,使光源的中央光束被阻挡。不能由下而上地通过标本进入物镜。从而使光线改变途径,倾斜地照射在观察的标本上,标本遇光发生反射或散射,散射的光线投入物镜内,因而整个视野是黑暗的。在暗场中所观察到的是被检物体的衍射光图像.并非物体的本身,所以...
6-21
碧水精仪TM800生物气溶胶采样器采用创新气溶胶分离采集技术,融合多种采样方式适用于高温,高湿,低温等多种复杂采样环境,干性采样任意稀释样品浓度,灵活对接后端检测仪器。800L/min超大流量快速收集气溶胶颗粒并浓缩成液体或干性气溶胶样本,结合快速微生物方法(RMM),包括PCR,酶联免疫反应,流式细胞仪等快速得到检测结果。污染部件采用一次性耗材,重复采样过程杜绝交叉污染,便携式设计方便现场快速多次采样,远程启动有助于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安全。主要参数:采集方式:干式轴流气旋分离...
6-21
生物气溶胶采样器采集效率快速检测方法生物气溶胶污染给人们带来各种不利的健康影响及疾病的发生,生物袭击等也逐渐威胁人类的安全,大体积,高效率生物气溶胶采样技术是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新一代检测技术的更新,传统过滤撞击式采样逐渐被新一代液相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取代。因为液相气溶胶采样器采集样本浓度直接影响后继检测结果,所以采集样本浓度是评价气溶胶采样器的关键指标,本文章针对样本浓度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几种方法以供参考。1,浊度法简介:采样完毕后,利用浊度仪现场快速检测比较采样液浊度值,与原液...
6-16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1.什么是飞溶胶有没有发现在路上或某个拐角,明明周围没有人,但仍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其实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就达到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又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早已经消失不见,烟味还久久不散的原因。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
6-7
6月5日,在北京市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56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提示市民,现有研究证实,在相对密闭空间,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以通过气溶胶进行传播,为减少传播风险,办公、经营、居住场所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做到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30分钟以上。据密歇根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公开研究表示,研究人员在分析校园内采集的环境样本后发现,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可能达到物体表面接触传播的上千倍。这一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并为减少病毒传播制定更有效的...